摄影入门II:拍摄技法

构图、用光、色彩、后期、人像
后篇:摄影入门III:认识相机

掌握构图

构图是摄影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决定了影像所呈现出的画面意境、主题思想。本部分首先对摄影所呈现的画面做一个整体的认知,再具体介绍一些常用的构图法则。

构图基础

首先,从拍摄距离划分,影像的画面有不同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不求细节,重在于展现景物气势,多用于建筑风光。全景画面范围小于远景,重在用周围环境烘托主体全貌,画面充实,层次分明。中景的取景范围进一步缩小,大大减少了环境,重在表现主体。近景则舍弃或虚化环境,画面进一步简化,而主体质感细腻、细节突出。特写则只展现主体的局部,表现更集中、强烈。正所谓的“远观其势, 近取其质”,摄影和绘画的道理是相通的。
以人像摄影为例,几种景别分别对应于:人物所处的整体环境、全身像、膝部以上、胸部以上及肩部以上(面部)几种画面。其中,远景将人物主体作为一颗明珠点缀在环境中;而全景与中景便于展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富有生机活力;近景及特写则聚焦面部特征、眼神气质,或其他局部特征,如嘴唇的纹理光泽。

其次,根据拍摄角度分,有平视、俯拍、仰拍三种情况。平视是最常见的视角,俯拍可以给人以画面广阔、主体渺小的感觉,仰拍则可以呈现出被摄主体高大、威严的感觉。而针对人像摄影还有正面、侧面、背影三个不同视角。
总之,随着拍摄距离和视角的变化,画面中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透视效果,以及给人的心理感受,都会随之变化。距离近一点、远一点,角度高一点、低一点,方向偏一点、正一点……多动动脚,多去尝试、观察,就会发现新的视觉效果。

全景v.s.远景

而针对画面元素本身的纵深,还可分前景、中景、背景。前景可以增加画面层次感,增强空间透视感,同时平衡画面、增强气氛。而背景则可以丰富画面,介绍主体所处环境,点明影像主题,同时烘托氛围、突出主体。而主体通常置于中景,当然也不是所有画面都有中景,此时主体可以置于背景之前,也可以被前景局部遮挡。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点是画面的纵横比。首先,数码相机的传感器本身的画幅是有纵横比例的,一般为3:2或4:3。其次,在拍摄参数设置中,我们还可以设置拍摄画面为其他常见比例,如16:9、1:1等,但这些比例都只是在传感器本身尺寸比例所对应的画面上自动裁剪得到的。而在后期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二次构图,对画面进行裁剪,随意调整纵横比例,比如早期Instagram就限制图片为1:1。具体采用何种比例,可在后期根据具体场景进行调整。

构图法则

构图的关键是要注意画面元素分布的均衡,确保整体的平衡感。最忌讳的则是画面杂乱,拍摄时应尽量克制,精简不必要的元素,适当留白,使得主体突出。那些精彩的照片通常都十分简洁,画面不在于多而在于聚焦。

  • 对称构图:被摄主体关于画面中央呈上下、左右或中心对称,最简单和原始的构图方式,平衡与对称总是美的。
  • 三分法则:也被称为九宫格法,人们的目光总是自然落在画面三分之二位置处(接近黄金分割),因此可将被摄主体置于画面三等分线上或九宫格交点处,这也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构图技巧。
  • 斜线构图:画面中出现对角线或斜线可使照片更加灵动而富有趣味,避免僵硬。
  • 倾斜构图:水平面的倾斜可以赋予画面更多动感和戏剧性,还可以用于表现惊险紧张的场景或暴力冲突,增强观众的临场感和视觉压迫感,传达压抑或动荡不安的情绪。
  • 黄金三角:由图像两角向另外连接另外两个角的对角线做垂线,画面分割出两种大小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区域(参考下面的介绍)。构图时可以将主体放在其中一个三角中,或沿着斜线排布,亦或直接置于其中一个或两个垂线交点处。
  • 三角构图:三个对象分布在画面中的三个视觉焦点,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起整个画面。其中,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三角形构图安定、均衡但又不失灵活,可以三个角均衡分布三个被摄主体,也可以突出其中一角作为被摄主体,亦或者三者共同衬托位于中央的主体等。
  • 引导线法:利用画面中自然延伸的线条或色块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焦点,同时增强画面的立体透视感。
  • 框架构图:利用画面中的门、窗、洞等自然的框架元素,将被摄主体置于几何框架内进行构图。
  • 对比构图:以强调拍摄主体和背景/前景之间的对比反差或增加前景修饰衬托为目的进行构图。
  • 近景特写:靠近拍摄主体,压缩焦外多余元素,同时可以营造视觉冲击感、压迫感。
  • 重复构图:画面中重复的元素或纹理图案会带来和谐、秩序、韵律之美,也更有艺术感。而更好的则是,主体元素作为对比,打破这种重复稳定的局面,使得画面更具有戏剧张力而不会显得乏味。
  • 主眼中置:在拍摄人像特写时,可以尝试将被拍摄对象的主眼置于画面中央(中轴线),使观看者有与画中人对视的感觉。
  • 打破规则:规则存在就是要被打破的,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并通过相机记录所感受到的美才是根本。

针对斜线法则这里做一点展开。与斜线法则相关的有一个所谓的斜线方法的经验规律:人们经过分析大量摄影、绘画作品发现,画面的焦点通常都位于由四角引出的45o斜线上。虽然画家或摄影师并没有刻意为之,但焦点总是下意识的被置于这些斜线上,比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以3:2的图像尺寸为例,斜线方法所对应的辅助斜线为:
斜线方法

不过上述规律只针对焦点局部,而非整个画面主体,而且焦点局部在斜线上的位置也并不固定,因此对构图的指导意义有限。还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例,拍摄类似照片,用斜线法指导构图,操作并不方便。而另一方面,其构图完美符合主眼中置法则,正因如此画面左边有更多留白,主眼中置在实际中显然更易操作。
总之,上述斜线方法可以作为构图时的参考,但无需过多考虑,以灵活操作为主:
七武士

斜线构图

此外,黄金三角也可以视为斜线方法的一个特例,用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斜线构图,其辅助线条形式为:
黄金三角

构图时可以将主体放在其中一个三角中,或沿着斜线排布,亦或直接置于其中一个或两个交点处。
黄金三角

黄金三角

理解用光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光与影决定了画面所呈现的效果。光源的主要特征有强度、色温、方位、光质等。随着光源特征的变化,画面所呈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等都会不同。在拍摄时我们需要,根据拍摄需要,通过补光、柔光等方法调整光照的特征,以实现所需效果。另一方面,户外自然的阳光,随着时间、天气的不同,光照的所有特征都会有明显变化,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光照条件调整拍摄策略。

光位

根据拍摄方向与光源方向的角度关系,有顺光、逆光、侧光以及侧顺光、侧逆光等说法。顺光的特点是能很好的展现拍摄主体的形态和色彩,缺点是主体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可利用前/后景加以改善。侧光则能利用物体表面的起伏和纹理产生阴影,形成明暗对比,表现被摄主体的质感、层次和空间立体感。前侧光则综合了顺光与侧光的特点,主体大部分被照亮,可以很好呈现色彩、形态,同时又有具有一定明暗反差,表现立体效果,是最为常见的情况。

逆光是较难拍摄的场景,背景亮度过高,反衬得主体暗淡,轮廓突出,但细节缺失,适合拍摄剪影。而如果要被拍摄主体也清晰,则需要通过补光及后期调整来实现。侧逆光与逆光类似,但主体会有一小部分受光面,因此画面中的明暗对比差异不会像逆光剪影那样强烈。
为得到清晰的被摄主体,逆光拍摄时,应使用大光圈,手动对焦和曝光,使画面适度过曝/欠曝。后期针对画面曝光情况,压制高光、提亮(或增强)暗部,使得画面整体曝光适度、亮度均衡。同时,调整白平衡,高光加入暖色,营造氛围;阴影加入冷色,增强质感。其他的,还有饱和度、锐化等等。也可以在拍摄时,通过反光板和闪光灯进行补光,直接实现所需光影效果,较少对后期的要求。

光质

光质即光线的软硬性质,可分为硬光(直射光)和柔光(散射光),与之对应的则是影像的软硬调,将在下一节中具体介绍。
硬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可使被摄体的受光面与背光面产生较大的亮度反差,阴影厚重。硬光通常为强光源直射,适宜表现事物的质感、轮廓、层次和空间立体感,调子变化较少,线条及影调较硬,但对于色彩和细节表现不够细腻。
柔光方向性不强,被摄体各方向都有光照射,受光面与背光面明暗反差不大,阴影浅淡。柔光通常为散射光或漫反射光,对事物的层次和空间立体感表现不突出,但影调丰富,线条柔和,对于色彩、细节及图案形状表现更为细腻。

对于人像摄影,硬光适宜表现人物硬朗、果敢、坚毅的品格或安静深沉的形象,多用于纪实或文艺人像;柔光则适合突显人物的白皙与柔美,多用于日系清新或影楼写真,比如针对女性的自拍手机通常都会强调柔光自拍。
柔光可以由硬光散射或漫反射得到。通常光源的距离越近,面积越大,其方向性越差,越偏于柔光。柔光箱/板正是通过增大面积破坏光源的方向性。户外拍摄时,阳光过强时,对主体表现会不够细腻,此时可通过柔光伞、反射罩等减弱硬光,增加柔光。还可以借助自然的遮挡物或反射物,如白色的墙面、高亮的地面等,来实现类似效果。

与光质直接相关的还有光比,即被摄场景暗部与亮部的受光比例,体现为画面的明暗反差。具体的,类似素描,画面可分高光、亮部、明暗分界线、阴影、反光等区域,这就又涉及下面要讲的影调。光比受光源的强度和光质影响,可通过调整光源布置进行控制。

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变化、对比反差,在黑白照片中尤为突出。影调本是黑白摄影中的一个概念,但对于彩色影像也同样适用。影调描述了定格在画面中的光影变化所呈现的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线条则是不同明暗区域的界限。以反差(光比)分有硬调、软调(柔调)和中间调;以明暗分又有高调、低调和中间调。如果考虑到色阶的跨度范围,还可具体分为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全长调。

影调的软硬直接对应于光源的强度和光质:强烈的直射光下画面会表现为硬调,光比大,明暗反差明显,线条硬朗;柔和的散射或漫反射光下画面表现为软调,光比小,明暗过度自然,线条柔和。在实际拍摄中,更多的还是中间调,阴影适度、对比适当。

高调的作品是以白到浅灰的影调层次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加上少量的深黑影调;彩色作品则以白、明度高的浅色为主,照片整体上呈现明亮的感觉。低调摄影应均匀照亮背景,并利用柔光灯(板)、反光板等对主体正面补光,使画面无明显阴影。
明亮的画面和强烈的光线给人以明朗、纯洁、轻快的感觉,但随着主题内容和环境变化,也会产生惨淡、空虚、衰败、哀伤的感觉。
残荷

低调作品以深灰至黑的影调层次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以少量白色作为反差;彩色作品则以明度低的深色和中等明度的颜色为主,阴影范围较大。低调摄影应避免大面积的白色或浅色出现在画面中,并使用逆光和侧逆光局部高光突出拍摄对象。
厚重的阴影加局部高光形成凝重、庄严和刚毅的感觉,在某些环境下还会给人以黑暗、压抑、深沉、神秘、阴森、恐惧等感觉。
卢沟桥

中间调可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反差,画面上以黑白为主,去掉灰色的表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另一类明暗反差正常,影调层次丰富,包含由明到暗的各层次,给人的印象是层次丰富,质感细腻。中间调作品既不偏向明亮,也不偏向阴暗,是摄影中最常见的一种影调画面。
秋日未名湖

快门

快门即曝光时间,直接影响曝光及相机对动态影像的捕捉。高速快门可以用于抓拍,实现凝固时间的效果,如捕捉人/物的动作或动态;慢速快门则可以通过长曝光,实现运动轨迹的捕捉,展现时间流逝的感觉,如人流、车流、水流、雨丝、瀑布等。
瀑布


色彩搭配

色彩学基础
RGB、CMYK、HSV(色相、饱和度、明度)
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
相似色、对比色(互补)
冷暖色


后期修图

Snapseed

基本调整:
特殊效果:蒙版、多重曝光、移轴、景深合成


人像摄影

本部分内容基本都是前面讲过的,只是将其用于人像摄影这一具体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做一点具体展开。

用光

  • 光位
    人像五光:主光、辅光、背景光、轮廓光、发型光。
    灯位:底光、顶光、侧光、逆光、顺光。
    三点布光法:主光照亮整个场景;辅光平衡调节主光制造的阴影;最后用一个突出人物主体的轮廓光(侧光或侧逆光),将主体与背景区分开。
    户外人像:光线不均匀可使用反光板或环境中其他反光物体制造辅光;光线过强可以使用柔光板等制造柔光。

  • 影调
    高调人像以亮色调为主,尽量避免或少用暗色调。画面以白、明度高的浅色为主,被摄人物在整体明亮而没有明显的阴影,显得清新、洁净和柔和。被摄人物穿浅色服装,并使用浅色的背景,布光时要采用顺光为主的方式。
    低调人像以暗色调为主,尽量避免或少用亮色调。画面以黑、明度低的深色和中等明度的颜色为主,被摄人物显得深沉与凝重。被摄人物穿深色服装,并使用深色的背景,布光则采用单灯侧逆光或侧光。
    比如影楼摄影大多用高调,传达轻松愉悦、活泼向上的感觉;而新闻纪实中则常见低调人像,传达出沉重的气氛或时间的沧桑感;还可用低调人像传达出宁静、深沉、成熟的气质。日常的人像摄影大多属于中间调,画面包含由明到暗的各种层次,记录日常场景。
    此外根据对比,还可分硬调和软(柔)调。柔调人像画面比较有朦胧感,光比小,主要为散射的柔和光线。而硬调人像画面则明暗对比明显,光比大,中间调少,表现被摄者处在明亮的照明光线下。硬调会表现出果敢刚毅的感觉,而软调则会表现出宁静柔和的感觉。在实际拍摄中,更多的还是中间调,阴影适度、对比适当。户外拍摄时,阳光过强时,对主体表现会不够细腻,此时可通过柔光伞、反射罩等减弱硬光、增加柔光。还可以借助自然的遮挡物或反射物,如白色的墙面、高亮的地面等,来实现类似效果。人物处于光与影的界线处是个不错的选择。

  • 眼神光
    拍摄人像,尤其是近景和特写时,注意利用环境光源或反光板、柔光箱等人工光源制造出眼神光的效果。不论运用什么光源,只要位于被摄者面前而,且有足够的亮度,就都会在眼睛中出现反光点,从而形成眼神光。不同的光源和角度会产生形状、大小、位置各异的眼神光。如透过窗户的光源通常会在眼睛中产生扇弧形的窗影,而闪光灯则会在眼睛中央造成细小的白点。眼神光点不宜过大、不宜位于瞳孔中间,还应避免眼白上出现光斑。此外如果光源过多,眼神光点会增也多,反而会散神,也应避免。最后,眼神光应当是平衡的,不能使一只眼睛有而另一只眼睛没有。在后期处理中,还可人为增强眼神光的效果。

  • 压光
    减小光圈,提高ISO及快门速度,尽量压低画面的环境亮度,使得环境欠曝(甚至全黑);同时,用局部光源照亮被摄主体,保证被摄主体曝光正常。最终实现暗黑背景下,主体高光突出的效果。

  • 逆光
    逆光人像也是常拍摄的场景。逆光下,由于轮廓光的效果,人物发丝会更明显,身体边缘也会更清晰,人物的呈现更鲜明,还会出现眩光效果,营造梦幻唯美的氛围。
    而为得到清晰的人脸,应尽量选择相对较暗的背景。拍摄时使用大光圈,手动对焦和曝光,使画面适度过曝/欠曝。后期针对画面曝光情况,压制高光、提亮(或增强)暗部,使得画面整体曝光适度、亮度均衡。同时,调整白平衡,高光加入暖色,营造氛围;阴影加入冷色,增强质感。其他的还有修正紫边色差,调整饱和度、锐化等。
    也可以在拍摄时,通过反光板和闪光灯进行补光,直接实现所需光影效果,较少对后期的要求。而且逆光条件下,由于眼睛前方无直接光线照射,不会产生眼神光,使用反光板或闪光灯作辅助光,可以实现眼神光效果。

构图

人像摄影中的景别,前面已经讲过,由远及近分别有:人物所处的整体环境、全身像、膝部以上、胸部以上及肩部以上(面部)几种画面。远景将人物主体作为一颗明珠点缀在环境中;而全景与中景便于展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富有生机活力;近景及特写则聚焦面部特征、眼神气质,或其他局部特征,如嘴唇的纹理光泽。而拍摄视角上,又有平视、俯拍、仰拍以及正面、侧面、背影等多种。总之,拍摄距离和视角不同,画面主体与周围元素的空间关系、透视效果及所呈现的感觉都会不同。在拍摄中时,应多动动腿,尝试不同距离视角方位。

构图的基本技巧也与前面介绍的构图法则一致:对称、九宫格、引导线、斜线、三角、框架、重复、对比、特写、主眼中置等等。而需要注意的同样是画面元素的均衡与对主体的聚焦。一切分散注意力,又不能通过点缀修饰或反差对比,突出主体的元素都应避免,确保对人物动作或面部眼神表情的聚焦。这也是为什么人像摄影,尤其是中近景中,常希望获得前景或背景虚化的效果:将人像之外的元素虚化,突出主体;同时虚实对比,增加画面层次及趣味。

此外,透视关系在构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改变拍摄距离和视角,调整构图,可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又或者压缩空间的立体感,是摄影中很重要的表现技巧。下面的强迫透视就是凸显了透视关系的重要性。

而人像摄影构图最大的不同在于,被摄主体的人物本身可以做出不同的动作姿势、眼神表情,配合实现不同的构图效果,这点下面再具体展开介绍。

  • 虚化
    <待整理>
    背景虚化四要素,感光元件尺寸(大)、光圈(大)、焦距(长)、对焦距离(近)。同焦距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同光圈下,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同焦距下,幅面决定视角;同构图下,视角决定摄距;同样光圈、焦距、构图下,摄距决定景深
    在进行人像摄影时,先决定镜头焦距,构图完成后拍摄距离也就固定了。
    为保持拍摄画面不变,拍摄距离需随焦距的增加而增加。焦距不变,距离越近画面越少;距离不变,焦距越长画面越少。??

  • 背影
    背影是一个十分具有气质的画面,通常为远景或全景。可以在开阔环境中,如水边、海边、冰面、草原、沙漠、花田等等,拍摄奔跑行走、站立陶醉、静坐眺望、凝神沉思等各种背影,亦或情侣倚靠的背影、夕阳下的剪影等。注意服饰、色彩与环境的配合。也可以在公路、桥梁、林荫小道中央,拍摄行走的背影。还可以抓拍跳起来的背影,俏皮活泼。最后,在拍摄背影之外,还可以拍摄回眸一笑。

  • 强迫透视
    所谓强迫透视,就是通过对画面中元素的巧妙排布(构图),使观看者产生错误的透视,制造出违背常识的视觉效果。强迫透视的拍摄手法并不复杂,但效果趣味十足。
    最常见的就是将原本相距很远的物体排列在同一视线方向上,并做出趣味性的互动,强行改变人们的透视,使人产生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的错觉。最后,利用近大远小的影像效果(广角),使人产生违背常识的认知,感觉前景巨大无比。与虚化相反正好,为了使人将前后景认知为同一平面,需要前景与后景同样清晰,即需要更深的景深。因此拍摄时,应采用小光圈、短焦/广角,大多数相机基本都能满足效果。
    另一种常见的强迫透视是通过调整照片的方向,并利用画面中众多物体违反重力的排布或物体的姿势来暗示空间方向,令人产生天地翻转的错觉,在画面中呈现出现实中高难度甚至不现实的动作。
    强迫透视

Poses

人像摄影构图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物本身可以做出不同的动作姿势、眼神表情,配合实现不同的构图效果。而这些姿势、神情要尽量放松自然协调,同时与周围环境契合,抓拍自然流露的神情动作是不错的选择。

  • 身体:站立、屈体、倚靠、跪、坐(盘腿/屈腿/抱膝)、蹲、趴(桌子/草地)、躺、行走、跳跃、旋转…
  • 头面部:仰头、低头、远眺、闭眼、睁眼、微笑、大笑、凝神、甩发…
  • 手部:遮阳、捂眼、捂嘴、撩发、托腮、抚颈、拉裙摆、撩腿、比心/相框、高举、张开或者拿/扶/牵物体…
  • 腿部站姿:前后交错、左右交叉、倾斜、微屈、V字内靠、脚尖点地、单腿站立、脚尖点在另一只脚前…
  • 腿部坐姿:双腿伸直、一腿弯曲、双腿弯曲、双腿弯曲程度及膝盖高度略不同…
  • 拍摄视角:平视、俯拍、仰拍以及正脸、侧脸、背影、回眸…
  • 借助道具:书本、耳机、乐器、相机;骑/推/坐/倚靠单车;拿气球/雨伞/扇子/花朵/落叶;扬落叶/花瓣/雪花;吹泡泡/蒲公英…
  • 虚实对比:将绿色植物、花朵、灯光等作为前景或背景,并利用浅景深使其虚化
  • 半遮半掩:眼挡一只、脸遮一半、半露香肩、微露锁骨;捂住一只眼、拿落叶/花/围巾/书本挡脸…
  • 局部特写:眼眸、嘴唇、手指、长发、锁骨、后颈、后背、身体线条、脚…
  • 情侣特写:手牵手、手捧手、手拉手、勾小拇指、踮起的脚、崖边/水边并排的脚…

Tips

  • 眼神:聚焦在眼睛上,并制造眼神光,尤其是中近景或特写;
  • 白皙:适当增加曝光度,使皮肤更白,所谓一白遮百丑;
  • 脸小:通过遮挡脸颊、低头、俯拍及拍摄侧脸等方式实现脸小的效果;
       捂一只眼、拿头发/落叶/花/围巾/书本等挡脸颊、俯拍时平视不看镜头;
  • 腿长:要点是脚要贴近照片边缘,并结合视角、姿势制造出向画面外延伸的感觉;
       站姿,视角要适当低(仰拍),人位于画面中下,顶部留白,脚贴近照片底部;
       一只脚向前伸的同时抬起手臂,会显得身体更高,脚和手可以呈斜对角分布;
       坐姿,视角要适当高(俯拍),一只脚尖绷直下压,贴近照片底部;
  • 虚化:虚化!虚化!虚化!前景或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制造朦胧梦幻的氛围;
  • 视角:平视、俯拍、仰拍,正脸、侧脸、背影,一一尝试,发掘不一样的美;

黑白摄影

最后,说下黑白摄影,在数码摄影的时代,黑白照片似乎已经成了“逼格”与“文艺”的代名词,似乎只要将照片转换成黑白的,就艺术气息满满。那么,除了用来装逼,什么时候适合用黑白摄影呢?个人认为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当要突出的内容或表达的主题与色彩无关,比如想要突出纹理或光影,又或者想表达凝重、肃穆、压抑的氛围,亦或场景本身色彩寡淡(如水雾缭绕)等。在去除色彩的干扰后,会使得想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

比如拍摄古树时,想表现枝干的虬劲、树皮的纹理、透过树冠的光影,那么并不算新奇的色彩就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干扰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反过来,想要表现秋日的枫叶,那么红彤彤的色彩就对主题很重要了。又比如拍摄山水,想要表现云雾缭绕、山峦叠张的写意风光,那么黑白摄影的所带来的水墨效果就不错,而想表现漫山杏花、生机盎然的无限春光,那么的明亮而丰富的色彩就同样很重要。

扩展阅读:
教你认识光质与影调
什么是影调、高调、低调、中间调?
如何把女票拍成女神?
拍照时怎样摆姿势好看?
如何拍出腿长脸小的效果?
7个必须学会的通用拍照姿势
简单Pose示范,把妹子拍出文艺范
出去玩,有哪些情侣拍照姿势推荐?
旅行时如何拍出不那么「到此一游」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