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结构

参考: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古琴的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1.2~1.25m),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与人(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头宽尾窄,摆放时头在右手边,琴轸要悬空在桌子外面。

琴面

俯视
侧视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
琴弦外侧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

琴底(底板)

琴底

琴底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寓意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
琴头有七个放琴轸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
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琴轸免受外力碰击。

琴腹(面板内部)

琴腹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处,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连通琴面和琴底,可以使音量增大,同时也作防塌腰装置。
与雁足相对处各有一个“足池”。

琴弦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声主少宫);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声主少商)。合称文武七弦琴。从外向内,由低到高,依次为一至七弦,琴弦由粗及细。
弦序为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正调以一弦为宫则各弦音为宫 商 清角 徵 羽 少宫 少商(现代记法1 2 4 5 6 高1 高2)。弦名不可用来推算音律。

琴音

由于琴没有“品”(柱,支撑琴弦的立柱,可参看筝、瑟、吉他等),弹奏灵活,有效琴弦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散音如同大地,泛音象天,按音如人,称为天地人三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