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
中学时读的多是些励志类书,文学类的都是些教材配套读物里的选摘。大学时是读了不少书的,不过多是物理/数学/计算机的专业或科普书籍(以及网络小说),而且当时没买电脑,读的书也就没留下电子记录,一些还有些印象的记录在了这里。
中学用笔记本记了些书摘,大学期间没买电脑,还是用纸张记录,犹记得当时用邮箱附件保存整理的知识。进入研究生后,有了笔记本主要是用Zim记录学习笔记,虽然台里有图书馆,但书都是专业书籍,环境一般,读书就少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解决了如何读的问题,而且书末提供了推荐书目,部分解答了读什么的问题。但读书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问题,既然要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先系统的思考下读什么书,这在我看来是如何读一本书中所谓主动阅读的基础。
既然要系统性阅读,那就应该先从整体上了解书籍有哪些种类,想读的是其中的哪部分。
客观分类
常见的如国内的中图分类法及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杜威十进分类法等,不过对于个人阅读而言这些分类稍显庞杂。因此这里参考了维基百科的大学学科分类,梳理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图书分类,基本可以覆盖我可能接触的大部分书籍。整体上分人文和科学两大领域,其中人文涵盖文学、艺术及哲学,而科学则包含自然科学、形式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领域的类别相对好理解,科学领域中自然科学是基于经验的,以实践(实验)为检验标准;形式科学则是超越经验的,基于公设的严密推理;社会科学是将科学的方法用于人类自身(个体及群体)行为的研究,分析人类的心理/语言/文化/历史等。此外,每个科学领域都相应的应用科学,对应社会中的各类工作职业,但非专业人士通常无需过多接触,这里没有单独列出。所有类别中,普罗大众生活中形式科学和艺术类书籍接触会相对少(注意艺术品不等同于艺术类书籍),更多涉及的还是社科、哲学、文学及科普四大类。
- 人文
- 文学(抒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 艺术(审美):绘画、音乐、摄影、设计…
- 哲学(反思):认识论、美学&伦理、形而上学、宗教
- 科学
- 自然科学(万物之理):物理、生物、医药、工程/技术…
- 形式科学(逻辑推理):数学、逻辑、系统(?)、统计、计算机…
- 社会科学(人类群体):心理、教育、语言、管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
主观分类
虽然有了上述相对清晰的分类,但在我看来,读书应该以更好的“生活”为中心,相比生活本身而言读书反而是次要的。虽然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如果看那些识字不多、但阅历丰富的老者,想来也不不至于言语无味。所以,重要的是去生活、去经历(并与书中前人的思考做对照),而非读了多少本书,相比“读万卷书”,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读书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而基于这样的认知,针对具体选择读什么的问题,我又梳理了以生活为中心的个人主观分类法:
- 生活基础:教辅应试、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谋生技能…
- 具体生活:如何改善生活
- “爱”(love):非暴力沟通之道,爱情、亲情、育儿、教育、DIY/STEAM…
- 财富(FIRE):财务自由之路,经济、金融、投资、理财、资本、商业…
- 其他(howto):自助提升工具书,GTD、PKM、人际、家居、消费…
- 理解生活:生活是什么
- 感知(sensation):活在当下的感受,生活、自然、美食、旅行、散文…
- 心智(mentality):对于“感知”的思考,知觉、潜意识、心理学、社会学…
- 认知(cognition):“思考”背后的科学,逻辑、决策、脑/认知科学、语言学…
- 超越生活:生活为了什么
- 真(science):万物运行的法则,物理、博物、基因、健康、系统…
- 善(wisdom):幸福人生的智慧,随笔/杂文、哲学、宗教、伦理…
- 美(beauty):关于“美”的一切,摄影、绘画、音乐、艺术、设计…
- 他者生活:芸芸众生相
- 小说(fiction):虚构的世界,小说、戏剧、绘本、史诗、科幻…
- 个体(people):真实的人生,自传、传记、回忆录、社会纪实…
- 历史(history):宏观的规律,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