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术语
现代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诞生的社会巨变)
- 社会学起点:利用科学方法实证性地考察现当代社会的学科[孔德 实证主义]
-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体的实在,并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涂尔干 集体主义]
-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个体行动的集合[韦伯 个人主义] | 社会是人际关系的集合 [齐美尔 关系主义]
- 马克思: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人类意识之类的精神性事物,而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性事物。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涂尔干:共同体与社会、社会作为超越个体的存在产生了维持自身存续的规范(社会事实)、社会化、社会失范、分化社会、自杀…
- 韦伯:韦伯将“行动”定义为包含个人意志的举动,而社会行动是考虑他人因素的行动,并进一步分为基于习惯或情感的“非理性行动”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观或实现目标的“理性行动”。韦伯试图通过理解社会行动背后的个人动机和意义,分析社会事件的起因,被称为理解社会学。
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理性化(祛魅),即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行动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释了新教禁欲态度与现代资本主义关系密切这一悖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竞争的驱动下对财富的追求越来越目的化。 - 芝加哥学派:通过实地观察和采访等手段实证地研究城市(芝加哥),进而理解现代社会。
- 法兰克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纳粹主义的诞生为核心议题,因社会批判性强于分析性被称为批判理论。将法西斯的产生归因于自现代以来的理性至上主义,理性被作为高效实现具体目的的手段,而缺乏对目的本身进行反思的全局视野。
- 权威主义人格[弗洛姆]:现代社会将人们从封建、宗教、地域等传统束缚中解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此同时,各种纽带也被切断,人们必须主动选择生活方式,自由与负担并存。人一旦不能忍受与自由相伴的不安和孤独,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权威的约束,弗洛姆称之为权威主义人格。比起纯粹的自由,人们反而更喜欢羁绊、组织、群体、规则这些不自由的东西。(《逃避自由》)
- 其他:福特主义、集体记忆、知识社会学(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受其所属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从现代到当代
- 社会唯实论 → 宏观社会学:社会系统理论、功能主义(将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视为维持社会存续的功能)
- 社会唯名论 → 微观社会学:诠释学派(尝试理解人类社会互动背后的主观想法与意义)、互动理论
- 冲突理论:冲突使社会进步。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冲突被视为社会发展改善的动力,而非社会稳定的威胁。
- 符号互动论:人们赋予各种对应以意义,并基于意义采取行动,使社会得以成立。而事物的意义又在与他人互动中不断被重新解释和修正,社会也随着不断变动。
- 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日常用语的含义(言外之意)会因时间和场合而不同而变化,而理解这些语言规则的唯一方法就是实际参与日常生活,维特根斯坦认为参与社会生活就是参与“语言游戏”。
- 社会交换理论:将交换(赠与和还礼)视为社会根本原理。所有社会都存在伦理禁忌,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对原始部落的实际调查,认为这并非源于心理或生理原因,而是原始社会中女性近亲被赋予了可用于与其他群体进行“赠与”的价值,从而禁止族群内消耗。即伦理禁忌源于原始部落的交换习俗,更进一步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的人类言行是无意识地被所属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所支配的(结构主义)。
- 媒介即信息:一般认为媒介是信息传递的手段,而具有影响力的信息本身。而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也具有信息的属性,其形式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大影响。口头交流、文字交流、图片视频多媒体、虚拟现实…
进一步的,麦克卢汉认为所有的人造物都是增强人类的媒介,这些媒介可视为是人体(感官与肢体等)的延伸,即一切技术都是人体功能的媒介。而人类的历史也无非是随着媒介的进化,人类的认知感觉改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变化。 - 女权主义[波伏娃]:“女性”作为作为相对男性主体的第二性,被赋予各种规范,是由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人们应该不受性别困扰,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面向当下
- 标签理论:社会行为的合理性会随所处时代和社会而不同,标签理论更关注行动主体所收到的外部“标签”的影响。预言的自我实现、污名化…
-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将人们享有平等发言机会的世界称为生活世界,而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地位先于人格、沟通缺失的现状称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 构建主义:认为事实由语言构建,即问题在被用语言描述前并不存在(?),是标签理论的延伸。
- 文化资本[布尔迪厄]:知识、习惯、爱好、人际、教养等隐形的文化资本在家族内部传承,实现文化的再生产。(强关系的重要性)
- 弱关系[格兰诺维特]:强关系的人(父母家属)通常与我们有相同的信息和社交圈,而弱关系(校友社团)的人反而能拥有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助力个人成长,如提供工作机会。(弱关系的重要性、社会资本?)
- 想象共同体:安德森认为国家和国民的概念并不是自古就存在的,民族意识是随着现代印刷术提升,相同的书籍报纸广泛普及后所塑造的想象共同体,在此之前大部分人一生所能认知到的只有小范围的少数人而已。
- 游客的凝视[厄里]:游客总是试图在观光景点寻找他们预想中的形象,而景点反过来又会迎合游客的凝视建造本地风光,刻意强调所谓传统,甚至于影响当地人的身份认知。
- 符号消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购买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的功能,而是与他人形成差异的符号,即要体现所谓个性与品味,而资本则通过持续创造差异性符号(潮流)来无限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
- 自创生[卢曼]:卢曼认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沟通而非人。沟通(信息+传播+理解)自动诱发下一次的沟通,相互连接形成社会规范,而社会规范又反过来限制社会个体的行动可能性,同时社会(规范)本身也在沟通中不断发展变动。
沟通形成社会规范,约化了人类作为自由个体社会行动的复杂性,使陌生人的行动变得可预见。以复杂性的约化为基础,卢曼将人类互动建立规范(微观视角)与规范决定人类社会行动(宏观视角)结合。 - “帝国”与诸众[奈格里]:
帝国指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美国政府、跨国集团、G20等跨国组织构成的复杂的网状权力系统。帝国没有中心,也无需扩张领土,在帝国中美国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但美国自身也必须遵守系统规则。而诸众则是超越人种、国籍、阶级的各种人群,他们结成网络,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力量,对抗“帝国”,创造公共的善(共同体)。 - 后现代: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封建、宗教等束缚逐渐被打破,然而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公平正义、天下大同,反而出现环境破坏、恐怖主义、性被认同、焦虑抑郁等更多的新问题,人们对寄托于现代化的普世价值观产生质疑,利奥塔称之为宏达叙事的终结。后现代思潮中,人们承认差异与多样性,肯定不确定性,并寻求与之共存之道。
- 流动的现代性[鲍曼]:现代化的早期阶段,旧的阶级、宗族被打破,人们试图构建出稳定的新秩序,而随着世界大战、苏联解体,新秩序进一步崩坏。人们从最初被赋予自由,演变为被强制自由,不再能依赖传统的阶层或现代的公司国家,而需要更多的自行决定一切行为,并承担全部责任。社会处于一个缺少稳固庇护所、充满不确定(与可能性)的时代。
- 自反性现代:
现代以前的人只需要按照存在于自身外部的传统与习俗行事即可,而现在社会人们必须不断检视过去的行为,指导后续的行动,这种基于过往行动反思,并作用于自身的特性被成为自反性。利奥塔认为现代已终结,当代是后现代,吉登斯却认为现代尚未结束,当代是现代自反性特征更加彻底化的时代,社会结构在自反性作用下不断变化,趋向更深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