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If I read as many books as most men do, I would be as dull-witted as they are.
—— Thomas Hobbes
信息太多与信息太少一样,都会对理解产生妨碍。
这是一本广受好评的书,慕名曾数次尝试阅读,前两次都是按顺序从头开始逐章阅读,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则选择了跳读,先整理出全书的结构骨架,再逐层细化,每次只读所关心的几章,终于读完并有了这篇笔记。回头来看,刚好是本书所讲的分析阅读的一次实践:先略读把握结构,再精度理解内容要点,最后批判吸收。
这本书还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所写的,不少内容是作为读者的我所不关心的,即便是核心内容多数时候也写得很啰嗦,再加上直译的英式中文,对读者把握要点产生了很大妨碍,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这本书不能逐章的顺序阅读。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关于“主动阅读”的书,具体的划分出了四个“阅读层次”,并以“分析阅读”为核心。
现代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考似乎不再必要。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反复推敲的逻辑与话术,目的都在于让普罗大众毫无门槛地快速整理出“自己"的思想。但同时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太过高效,听众用不着自己下结论,也根本来不及思考,便直接将包装后的态度与观点装入了自己的大脑,最终结果就是“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主动阅读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可以对食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加工,同时也逐渐认识到身体的进化并不能跟不上工业的发展,无法适应“垃圾食品”过快的消化吸收。类似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脑的进化也同样跟不上媒体资讯的扩张。好在相比身体,大脑有更高的可塑性,深入思考的能力可以通过多思考来提升,而主动阅读就是大脑最好的“粗粮”。
思维能力需要在思考中塑造,要获得提升,就不能抱有被动接受的态度: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自我、探索世界固然是主动型学习,上课听讲、阅读书籍的过程也同样需要是主动的。后者虽然有教师或图书的辅助指导,但提升的关键还是要发挥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无论农夫为了他的植物或动物付出了多少劳作,最终也都要靠动植物自身的努力才能产出成果。
在学习中,读或听都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跟写和说一样的主动过程。就像是打球,作者向读者传球,是否能接住,能接住多少,以及对不同种类球的应对都要靠读者的技巧及投入。作为书籍作者或授课老师,关键在于“控球”:对要传达的内容有深刻认知,并能精准传递。作为读者或学生,也需要主动参与,而且还应该掌握基本的阅读/学习技巧,这些技巧将强化阅读/听课的主动性,进而提升最终的收获。
- 阅读目的: 娱乐消遣 v.s. 获取资讯 v.s. 增进认知/提升自我
- 要读书,更要会读书,不能只满足于获取资讯,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前者最多是获得知识,后者则是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乃至于启迪智慧
Information/Knowledge v.s. Understanding/Wisdom - 读再多类似的书都不如精读其中一两本,关键在于获得理解而不在多
要读好书,书有很多,有的不值一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常读常新
- 要读书,更要会读书,不能只满足于获取资讯,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 主动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做笔记、梳理脉络
- (核心) 这本书整体在讲什么?
- (要点) 有哪些主要的内容/论点/论据?
- (评价) 说的在理吗?那些观点不合适?
- (自我)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价值/意义?
- 阅读辅助:借助体验经历、相似作品等提升理解
- 了解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所经历的生活,所赞赏的作品等等
- 历史发展:查阅相关作品,通过作品先后顺序,梳理出认知发展的脉络
- 独立自主:读完书之前不要看其他人的导读/书评/摘要,以免先入为主
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具价值的服务;更严谨的说,受教育机会只应受限于个人的能力与需求。
阅读层次
- 基础阅读:基本的读写能力,能自主获取信息(初中)
- 跨越单词记忆、语句理解的障碍,具备独立获取信息能力,对应初中毕业水平
- 检视阅读:系统性的略读与速读(阅读术/做阅读理解)
- 作者/出版社、书名/副标题、序言、目录/索引/小结、开头/结尾/随机翻阅…
阅读目的?作品类别?理论著作/实用指南?讲的什么?主要部分,结构如何? - 快速的略读浏览,不懂的地方不要停,更不要关注细节,只关注能看懂的部分
检视的核心在于“限时”,要快、要“不求甚解”、抓大放小,能理解多少算多少
豆友:“就像骑兵对步兵方阵,能穿透就能杀伤更多,被缠在阵中就等着挂了” - 速读:避免停顿或回跳;扩展视野、一目十行;快慢有度,阅读不能是匀速的
由 逐行逐字、Z型往复 切换到 一目一行(乃至一目十行)、由上而下、避免往复
- 作者/出版社、书名/副标题、序言、目录/索引/小结、开头/结尾/随机翻阅…
- 分析阅读:以理解为目标的精读,咀嚼与消化(高中)
- 基本规则:略读(把握结构) —— 精读(理解内容) —— 评论(批判吸收)
对应解答主动阅读的四个关键问题:核心、要点、评价以及回归自我 - 对于非虚构作品要把握主旨要义,而虚构类作品则只关乎阅读体验本身
非虚构作品通常以传达知识/观点/经验/思想为目的,内容有相对明确的诠释,阅读时应有较强目的性;虚构类作品则是提供独特的经历,内容解读余地较大,不同人的感受与理解各异,阅读时不应有太强目的性,沉浸代入即可。
- 基本规则:略读(把握结构) —— 精读(理解内容) —— 评论(批判吸收)
- 主题阅读:围绕特定主题的横向对比/分析/整理(大学)
- 围绕主题整理书目,检视阅读进行筛选,对主题建立清晰认知,明确范围
- 综合选定书目相关内容,整理中立的核心词汇、问题,确定主要及次要议题
- 针对具体议题,整理各作品的见解(尽量保持客观),最后对比分析所有观点
- 不同于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中书本身不重要,一切应以你所关心的议题为核心
要分析的是主题而非某本特定的书,所有书都应被打散,只从中抽取相关章节
- 对阅读难度大的巨著,主题阅读能使读者从感兴趣的点切入,精读前先读进去
谈到读书方法时,朱光潜先生曾提到:凡值得读的书都应当读两遍,先着眼于主旨与特色,再批判性的吸纳;此外还应当记笔记,主旨纲要、精彩摘录和个人见解等。对比来看,跟分析阅读的要求其实是完全一致,只不过本书拆解的更为细致。同时也都还告诫读者要读好书: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便要失去一分读好书的时间与精力,当慎加选择。
一个读书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说值得赞美,不如说值得同情。正如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分析阅读
非虚构作品
- 略读(总览)
- 主题类别:不同主题/类别,内容呈现形式及思维模式都有差异,应区别对待
- 核心内容:一句或几句话,尽量简短地概括全书的核心主旨
- 结构纲要:围绕核心主旨,整理出章节间的关联及要点骨架
- 中心问题: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精读(理解)
- 建立共识:找出关键字并明确含义,跨过语言的屏障,与作者达成认知共识
- 把握主旨:找出包含主旨的关键句,用尽量通俗的语言或实例阐述其核心要义
- 理解逻辑:梳理作者的论述逻辑,明确前提假设、事实论据及归纳/演绎流程
- 回归问题:作者如何应对目标问题?又提出了什么新问题?哪些问题未解决?
- 评论(批判)
- 言必有据:做评价前先完成前两步,理解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 虚怀若谷:以获取知识为目标,而不要争强好胜,为了反对而反对
- 实事求是:弄清事实与观点的区分,一切以事实而非立场为出发点
- 四个批判角度: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逻辑错误、逻辑漏洞(不完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论读书》培根
- 针对性规则:
- 实用指南:实用指南都是目的明确的,认同作者意味着应当去付诸实践
- 数学/科学:了解基本专业符号/术语,并重点关注假设及归纳/演绎过程
- 社会科学:相比科学,社会科学用语并不精确,且内容交叉综合,与作者达成共识更为困难。通常需要针对特定社会议题,主题阅读,相互对照。
- 历史/传记:史实需多方对照,以求公正,但更多时候所关心的并非事实细节,而是历史中的普遍性。“太阳地下无新事”,读史可让我们理解当下并指引未来。
- 宗教/哲学:“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申辩篇》柏拉图
认同作者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思辨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出自己的回答 - 新闻/文摘:保持警醒,仔细评判
虚构类作品
- 略读(总览)
- 内容即故事情节,纲要为起承转合,通常不存在固定的中心问题
- 精读(沉浸):
- 不要有太强目的性,不预设预期,全身投入,沉浸体验平行世界
运用想象力,小说要代入角色的经历,戏剧则可以设想舞台表演 - 最好能一口气读完,一气呵成,把握整体感觉,诗歌尤其如此
诗歌要一遍遍读,要读出声,让字句意境及韵律节奏包裹心灵 - 把握人物、环境与情节,与非虚构作品的共识、主旨及脉络对应
- 不要有太强目的性,不预设预期,全身投入,沉浸体验平行世界
- 评论(品味)
- 保持开放的心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应质疑作品的主题、出发点或设定
- 评价非虚构作品要区分事实与观点,而对虚构作品,没有事实、只有感受
作品本身没有是非对错,不要追求正确性,评价的出发点只应是个人好恶 - 三个品味重点: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情节的起承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