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与教育多样性

最近因为疫情在线教育成为热门话题,弟弟还在上初中,自然也看起了教育平台的免费公益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不统一。记忆我上学时似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人教版,而现在初中的语文为人教版、数学为华师大版、英语为仁爱版、物理为沪科版,而且这个标准的统一区域也只限于市一级,不同市教材选择各不相同,这对于线上教育似乎是一个问题。

经过搜索发现,事情的起源是2001年教育部启动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在此之前中小学教材为统编制度,全国仅有人教版一套教材,而在此之后则采取“一标多本”,即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放开多家出版机构参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于是除人教版外出现了沪科、浙教、鲁教、苏教、北师大、华师大、西南师范、译林、外研等等几十种教材。这些教材都经教育部审定,包含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只是在章节安排或拓展内容上有所不同。此后四年,各地大多以县为单位选定教材;到2005又颁布新规,教材选择改为以地(市)为单位进行。而2017年起,教育部又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的教材选择权收回,统一采用部编版教材,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倒退,是中央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

最初我从线上教育的角度考虑,开放的教材选择无疑提升了在线教育的工作量。但反过来想,开放教材可以使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基础或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教材,对于人才的多样性而言无疑是有益的。而如果看国外的中小学教育,就会发现教材选择与大学教育一样,是完全下放给任课老师的。回头再看线上教育,虽然线上教育有诸多好处,但也势必降低教育的多样性,很难做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这似乎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结合前段时间的新闻,部分网课由于被直播平台认定违反标准,而遭平台封杀:生物课被指“涉淫秽”,政治课被指“涉政治”,历史课被指“敏感”,英语课被指“涉违法违规”,有老师专门提醒鲁迅的文章尽量不要讲。通常学校教师授课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偶有批评政府、评论政治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而这种宽松的环境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在未来线上教育越来越普及,如果国家对于网络言论的管控依然像现在这样,那是在太可怕了:监控的笼套将禁锢着每个知识传播者,未来的少年将只能听到统治者想让你听的。实在一个可怕的社会!这绝不该是一个代表先进文化水平的政党所做的。

中小学教材选择权拟上收 课改十年轮回恐大步倒退


弟弟上高中了,看了下高中教材,发现高中选修已经有对称与群论、线性变换/特征向量、风险决策、马尔科夫链这些又趣的东西了😅️ 不过马上来的新版似乎又移除了,于是就想了解下教材的演变史,查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纵览
第九套:大纲版(2001年课改前教材),高中2000年启用,其中河南2003(?)年启用
第十套:新课标版(2001年课改后教材),高中2004年启用,其中河南2008年启用
十一套:新人教版(2011年后统编教材):高中2019年启用,其中河南2022年启用